蛋挞不是蛋仔派对
当蛋挞和蛋仔派对在超市货架相遇:一场关于名字的误会
凌晨两点半,冰箱里的最后一盒蛋挞被我掏出来当宵夜。塑料盒上凝结的水珠在台灯下泛着光,突然发现包装角落印着「蛋仔派对」四个小字——这厂家怕不是把蛋挞和最近火热的游戏搞混了?
甜点与游戏的距离
咬开酥皮的瞬间,糖浆顺着虎口流到手腕。蛋挞这玩意儿吧,葡萄牙人叫它pastel de nata,澳门茶餐厅的玻璃柜里永远飘着它的焦香。而「蛋仔派对」分明是网易那款让小学生疯狂氪金的竞技手游,两个压根不挨着的东西,怎么就在商品命名上撞了车?
对比项 | 蛋挞 | 蛋仔派对 |
诞生时间 | 19世纪葡萄牙修道院 | 2021年中国手游市场 |
核心成分 | 鸡蛋、奶油、酥皮 | 虚拟角色、地图、道具 |
食用/使用方式 | 烤箱加热后食用 | 手机触屏操作 |
食品商标的魔幻现实
查了查商标局数据库才明白,早在游戏上线前就有厂商注册「蛋仔」系列食品商标。这些商家可能觉得:
- 「蛋」字自带亲切感,让人联想到鸡蛋的营养价值
- 「仔」字透着股港式茶餐厅的烟火气
- 「派对」又能蹭上年轻消费者的社交需求
结果游戏爆火后,超市里突然出现各种「蛋仔派对」膨化食品、冰淇淋,包装上还画着类似游戏角色的卡通形象。有次看见个小男孩哭着要买「蛋仔派对零食大礼包」,他妈吼了句「这是吃的不是游戏道具」——得,消费者教育现场教学。
烘焙师傅的倔强
认识个做了三十年蛋挞的澳门老师傅,有次聊起这个现象,他边擀酥皮边冷笑:「现在后生仔搞什么IP联名,我们老派做法就讲究三层:」
- 挞皮要叠144层油酥
- 蛋液要过筛六次
- 烤箱温度必须精准到230℃
老师傅的玻璃柜里永远只贴「澳门葡挞」四个字。有次某游戏公司来找他合作限定款,他直接抄起擀面杖:「我的蛋挞放进游戏里能闻到焦糖香吗?」
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
便利店冰柜前观察了半小时,发现拿「蛋仔派对」雪糕的基本分两类人:
- 真玩家冲着包装扫码抽游戏皮肤
- 普通消费者被鲜艳包装吸引
有个穿校服的女生让我印象深刻——她先是对着雪糕包装拍了张照发朋友圈,然后撕开包装咬了一口,皱眉嘀咕:「还不如三块钱的普通雪糕」。
命名学的蝴蝶效应
华东师范大学某语言学论文里提到,这种跨界的名称借用会造成认知锚定偏差。简单说就是当「蛋仔」这个词同时指向食物和游戏时,大脑会自动建立错误关联。有次我侄女说「想吃会跳的蛋仔」,她奶奶真把蛋挞放进微波炉加热——结果酥皮炸得微波炉内壁全是焦黑蛋液。
更魔幻的是某些电商平台的搜索联想:
搜索关键词 | 首条联想结果 |
蛋仔派对 | 游戏下载 45%|零食大礼包 32% |
蛋挞 | 烘焙教程 28%|蛋仔派对联名款 19% |
深夜厨房的顿悟
微波炉「叮」的一声打断思绪,加热过头的蛋挞边缘已经焦化。突然想通个道理:或许商品命名就像这蛋挞的酥皮,层层叠叠的营销策略下,最关键的还是中间那口实实在在的蛋奶香。就像那个澳门老师傅说的,管它叫什么名字,放进嘴里那刻的满足感骗不了人。
窗外已经有环卫工在扫街,晨光给蛋挞铝箔托镀了层金边。游戏里的虚拟蛋仔永远Q弹可爱,而现实中的蛋挞——哪怕包装印错字——凉了照样会渗出油腻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