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老带新活动的组织流程是怎样的
学校老带新活动怎么搞?手把手教你落地实操
八月的桂花香飘进办公室时,张老师正对着电脑发愁。校长刚布置了"老带新"结对子任务,要求下周一就要拿出具体方案。作为教务主任,他既要考虑老教师的积极性,又要让新教师真正获益。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活计,最考验组织者的智慧。
一、前期准备就像煲汤
去年市三中搞的老带新活动效果平平,问题就出在准备阶段。他们直接把老教师和新教师随机配对,结果一个教语文的特级教师被安排带体育新老师,两人大眼瞪小眼三个月愣是没碰出火花。
1. 摸清家底很重要
我们先要准备三张表:《教师专业能力雷达图》、《新教师成长需求问卷》、《带教意愿调查表》。就像相亲前要了解双方条件,匹配度高的组合才能长久。
- 语文组王老师板书设计是强项,但课件制作是短板
- 新来的李老师急需提升课堂互动技巧
- 资深教师张主任更愿意指导科研论文写作
2. 定规矩不能少
参考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指南》,我们设计了个性化的《带教任务清单》。比如每周至少要共同备课2课时,每月做1次同课异构,每学期形成3个典型教学案例。
传统方式 | 创新做法 |
随机配对 | 双向选择+教务调配 |
口头约定 | 签订《结对协议书》 |
自由活动 | 量化考核指标 |
二、中期推进要会"拱火"
去年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有些老教师把带新当成额外负担,新教师也不好意思总打扰前辈。这时候就需要组织者当"催化剂"。
1. 给足仪式感
我们搞过拜师茶话会,老教师收到定制的青花瓷茶杯,新教师捧着记事本行拜师礼。仪式结束后的冷餐会上,很多师徒自然而然就聊起了教学趣事。
2. 搭建展示平台
- 每月最后周五的"师徒晒课日"
- 期中考试后的"成长故事分享会"
- 期末的"拍档"评选
记得给获奖组合发些实用奖品,像无线翻页笔、护颈按摩仪这些,比单纯发证书更能激发积极性。
三、效果跟踪得用巧劲
评估不能只看材料厚度,更要看真实改变。我们设计了三维评估法:学生评分占30%,教研组互评占40%,教学成果占30%。
去年跟踪发现,参与项目的教师比普通教师:
- 课堂效率提升22%(根据随堂检测数据)
- 教学反思频次增加1.8倍
- 职业倦怠感降低37%
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,在张老师的方案稿上投下斑驳光影。他保存文档时突然想起,该去提醒后勤处准备下周的拜师茶具了。走廊里飘来新教师试讲的读书声,混着老教师指导的温言细语,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的和声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