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官们到底在忙啥?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4

胡同口老槐树底下纳凉时,常听老先生们念叨"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"。可您知道要让这金榜题名的喜报送到家,得有多少官员在考场里外忙活吗?今天咱们就扒一扒那些在号舍间穿梭的"考务天团"。

一、主考官:科举大戏的总导演

每到乡试年,礼部尚书就得像发扑克牌似的往各省派正副主考官。这差事可金贵得很,《钦定科场条例》明文规定,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的翰林或六部堂官。您猜怎么着?出发前还得在午门行"撤帘礼",把官服换成布衣,生怕他们路上搞小动作。

  • 出题:得揣着三套备用题进考场,防的就是泄题
  • 监场:八月初九开考那日,得在至公堂坐镇到深夜
  • 阅卷:朱笔一批就是五千多份考卷,看得眼睛都发绿

提调官:考场里的消防队长

要说最操心的当属提调官,这位从四品的地方大员得提前半年清点考场。光绪八年的河南贡院翻修,提调官愣是带着工匠们把20900间号舍的砖瓦都摸了个遍。考试当天还得盯着更夫打梆子,时辰差半刻钟都要吃挂落。

职责类型主考官监试官
核心任务命题阅卷考场纪律
选拔标准翰林优先科道官员
工作时段全程参与昼夜轮值

二、监试御史:带着显微镜找茬

都察院派来的这些"找茬专业户"可不好惹。他们随身带着《科场磨勘条例》,连考生衣襟上的补丁都要查是不是夹带。咸丰八年顺天乡试,御史们硬是从茅厕砖缝里抠出三张小抄,吓得十几个考生当场尿了裤子。

弥封官:古代版阅卷机器人

这群书办的工作间永远弥漫着浆糊味,得把每份考卷的姓名籍贯糊得严严实实。康熙二十六年发明了"千字文编号法",把考卷分装在不同颜色的封套里,活像现在的快递分拣系统。

  • 第一道糊名:用黄纸遮盖考生信息
  • 第二道编号:按《千字文》天地玄黄排序
  • 第三道钤印:盖上巡抚衙门的骑缝章

三、誊录对读:人肉复印机联盟

您要是字写得像鬼画符,可得感谢这些日夜加班的书手。他们用馆阁体把考卷重新誊写,连个墨点都不能错。嘉庆年间有个老书办,二十年抄了八万份考卷,最后告老时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了。

工序誊录生对读生
工作要求字迹工整耳聪目明
工作方式照本抄写听读核对
失误处罚扣三月俸银杖责二十

收掌官:考卷的贴身保镖

这些从五品经历可不是吃素的,他们得带着钥匙住在藏卷楼。每份考卷进出都要登记画押,连上厕所都得两人同行。道光年间的江南乡试,收掌官硬是把发高烧的同僚锁在屋里,生怕考卷出纰漏。

暮色中的贡院渐渐安静下来,巡绰官们还在提着灯笼来回巡视。远处传来梆子声,誊录房的烛光映着书吏们佝偻的背影。这场持续了千年的选拔大戏,正是靠着这些默默无闻的考官们,才把"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的传说变成了可能。

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官有哪些职责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