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"王者荣耀不尊重逝者"的争议,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?
凌晨3点,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。刷到第17条"王者荣耀侮辱历史人物"的帖子时,我突然意识到——这个从2019年就断断续续出现的争议,好像每次都能精准戳中大众的神经。但奇怪的是,骂战过后,真正的问题反而被情绪淹没了。
争议的起源:那些被做成英雄的逝者
记得第一次看到有人骂"李白变成刺客"的时候,我正在奶茶店等珍珠煮好。隔壁桌两个初中生捧着手机嚷嚷:"这李白伤害削得太狠了吧!"当时只觉得好笑,后来才发现,这种违和感正是争议的核心。
游戏里涉及历史/传说人物的英雄主要有这些:
- 明确历史人物:李白、诸葛亮、项羽、刘邦等
- 神话传说人物:孙悟空、猪八戒、哪吒
- 文化符号型人物:花木兰(存在历史原型争议)
英雄名称 | 历史/传说原型 | 主要争议点 |
李白 | 唐代诗人 | 刺客定位与文人形象冲突 |
孙悟空 | 《西游记》主角 | 皮肤涉及现代元素(如机甲) |
荆轲(后改名阿轲) | 战国刺客 | 性别设定与史实不符 |
为什么这些改编会让人不舒服?
去年清明节,我在公车上听见个老爷子训孙子:"你玩的这个韩信,当年可是帮刘邦打天下的!现在倒好,在游戏里被人当小兵杀着玩..."孩子撇撇嘴没说话,但这句话突然让我想通了点什么。
文化记忆的"错位感"
人类对历史人物有种奇怪的神圣化滤镜。我们可以接受《三国演义》七分虚三分实,却很难容忍游戏里的张飞是个扛着音响的摇滚大叔。这种不适感就像——突然发现严肃的历史老师晚上在酒吧跳街舞。
商业逻辑下的必然变形
有次和做游戏策划的朋友撸串,他醉醺醺地说:"你以为我们不想还原历史?但要是真按史实做,李白只能站在泉水里念诗,谁买账啊?"后来我查资料才发现,MOBA游戏的角色必须满足几个硬条件:
- 明确的战斗定位(坦克/法师/射手等)
- 可视化的技能特效
- 20秒内能完成击杀/被击杀的节奏
这些要求注定了历史人物必须经过功能性改造。就像把《兰亭集序》硬塞进RAP歌词,再怎么改编也难免违和。
被忽略的关键问题
凌晨4点半,咖啡已经喝到第三杯。翻遍所有争议后发现,大家吵来吵去都在说三件事:
- 角色设定是否符合史实
- 战斗定位是否"侮辱"原型
- 皮肤设计是否过度娱乐化
但几乎没人讨论游戏本身的免责声明——在英雄介绍页面最下方,其实都有行小字:"背景故事基于架空世界观创作,与真实历史无关"。这个细节在2018年文化部约谈后变得更加明显。
其他游戏的参照系
写到这里顺手查了查其他国家的处理方式:
- 日本《Fate》系列:直接声明"平行世界"
- 欧美《刺客信条》:用DNA记忆解释历史改编
- 越南《LOL》服务器:直接禁用涉及本国历史的皮肤
相比之下,王者荣耀的改编其实还算克制。至少没让李白和诸葛亮组CP(某些同人作品早就这么干了)。
当我们在捍卫历史时,到底在捍卫什么?
想起高中历史老师说过的话:"你们觉得古人需要被保护吗?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怕被演绎。"现在琢磨这话,突然意识到争议背后的荒诞——
我们允许《三国演义》把周瑜改成气量狭小的小人,允许《至尊红颜》把武则天拍成恋爱脑,却对游戏里拿酒壶的李白暴跳如雷。这种选择性愤怒,或许才是更值得思考的现象。
窗外开始有鸟叫声了。最后查个数据吧:根据伽马数据《2022移动游戏IP价值报告》,王者荣耀玩家中:
- 12-18岁占比37%
- 能准确说出3个以上英雄历史原型的不足20%
- 因游戏产生历史兴趣的占63%
合上电脑前突然想到,上次去陕西历史博物馆,确实看见几个中学生围着李白墓志铭讨论"他二技能能不能躲防御塔"。管理员想制止时,有个孩子突然背了段《将进酒》,背得比我们当年高考复习时还流利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