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下午,隔壁班的王老师拉着我说:"你知道吗?我们班有个孩子平时不爱说话,结果在音乐角敲了一通木琴后,竟然主动跟小伙伴分享玩具了!"这让我更坚信,把心理健康教育悄悄"藏"进音乐活动里,就像给孩子的情绪开了扇窗。
一、为什么要在音乐活动中"藏"心理教育
咱们幼儿园的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里早就提过,4-5岁孩子要开始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。记得去年秋天,我们班的小胖因为积木被推倒大哭大闹,后来带着全班唱《小青蛙找家》,他边唱边跳着模仿青蛙生气又释怀的样子,自己就破涕为笑了。
音乐活动的天然优势
- 节奏感强的音乐能释放身体能量
- 抒情旋律像情绪转换器
- 合作演奏培养社交默契
二、三个实用融入技巧
上周观摩李老师的《大雨小雨》活动时,看到她让孩子们用沙锤表现不同雨势,有个细节特别棒——当"雷声"响起时,她鼓励孩子们大声喊出自己害怕的东西,然后把"害怕"装进沙锤里摇走。
1. 选曲有讲究
情绪类型 | 推荐曲目 | 活动形式 |
焦虑紧张 | 《小星星变奏曲》 | 用丝巾随节奏舞动 |
社交退缩 | 《拔萝卜》 | 角色扮演合唱 |
2. 活动设计三要素
- 前5分钟自由探索乐器
- 中间15分钟主题引导
- 最后5分钟"心情画板"(用肢体表现感受)
三、真实课堂案例记录
去年春天我们班开展的《春天在哪里》主题活动中,有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。孩子们用自制的雨声筒模仿春雨时,平时总爱告状的小美突然说:"老师,小雨滴排队跳下来的样子好乖啊!"这无意中透露出她开始学会观察而非抱怨。
突发情况处理实例
上个月进行《小鸭子》律动时,浩浩突然推倒同伴的三角铁。我马上改变游戏规则,让所有孩子用乐器声帮"迷路小鸭"找朋友。结果浩浩主动用铃铛发出邀请信号,化解了冲突。
四、家长反馈与调整
记得豆豆妈妈说过:"最近孩子在家生气时会自己哼《不生气歌》,还教我们跟着拍手。"这让我们团队备受鼓舞,现在每月都会在家长群分享家庭音乐小游戏,比如用锅碗瓢盆创作"情绪交响曲"。
窗外的知了又开始唱歌了,中班孩子们正在排练新的节奏游戏。看着他们红扑扑的小脸上绽放的笑容,忽然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就像音乐里的和声——不需要单独强调,却让整个旋律更温暖动人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