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到底住不住在蛋仔派对里?这事儿得掰开了说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屏幕上的圆滚滚的蛋仔发呆。这玩意儿最近火得离谱,连我家楼下小卖部老板五岁的闺女都在问:"蛋仔是不是就住在那个游戏里啊?"——得,今晚这觉是别想睡了,咱得把这事儿捋明白。
先泼盆冷水:蛋仔其实是个"租房客"
说实在的,第一次听见有人说蛋仔住在游戏里,我差点把嘴里的泡面喷出来。这就好比说孙悟空住在电视机里一样离谱。但仔细想想,这事儿还真值得掰扯掰扯。
根据《蛋仔派对》官方设定集(2022年版)第37页的小字说明,这些圆滚滚的小家伙本质上是一堆代码构成的虚拟形象。它们确实会在游戏里蹦跶、推搡、滚来滚去,但要说"住"的话...
- 没有卧室:你见过哪个蛋仔躺床上睡觉?它们连眼皮都不带眨的
- 不吃饭:游戏里那些蛋糕道具纯属装饰,没见哪个蛋仔真往嘴里塞
- 24小时待机:你退出游戏的时候,它们就暂停在最后一帧了
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它们"住"那儿?
这事儿特别有意思。上周我在奶茶店听见两个初中生争论,穿蓝色卫衣的男孩信誓旦旦说:"蛋仔当然住在游戏里!我亲眼看见它们在出生点打麻将!"——你看,这就是现代版的"皇帝的新衣"。
现实情况 | 玩家错觉 |
程序设定的复活点 | "蛋仔们的家" |
随机动作指令 | "它们在开派对" |
皮肤更换系统 | "蛋仔在换衣服" |
那些让人信以为真的细节陷阱
游戏策划绝对是心理学高手。去年更新的"蛋仔小屋"系统,直接给这个误会加了把火。现在每个蛋仔都有了自己的空间,能摆家具还能串门——这不就是明摆着诱导我们觉得它们"住"那儿吗?
但你要是较真起来:
- 小屋里的互动都是预设动画,点沙发就坐下,点床就躺平,跟电子宠物一个套路
- 所谓的"好友系统"本质是数据互通,你的蛋仔去别人家串门时,对方客户端根本看不见
- 凌晨三点点开游戏,你的蛋仔照样精神抖擞,压根不需要睡觉
最绝的是赛季更新时的"蛋仔打工"小游戏,好家伙,现在连"上班"都整出来了。我表妹昨天还忧心忡忡地问我:"哥,蛋仔在工厂流水线干活会不会累啊?"——傻孩子,那都是策划设计的数值增长系统啊!
一个冷知识:蛋仔其实会"离家出走"
这事儿知道的人不多。去年有个程序员在论坛爆料,说如果连续30天不登录,系统会给你发邮件说"你的蛋仔出去旅行了"。结果玩家社区直接炸锅,有人哭着说要报警找蛋仔,还有人开了个"寻蛋启事"的tag...
后来官方悄悄修改了这个设定,但你看,这种拟人化操作不就是故意让我们产生错觉吗?
为什么我们非要觉得蛋仔有"家"?
写到这儿我突然有点理解那些小朋友了。人类天生就爱给东西赋予生命,这是刻在DNA里的毛病。我家四岁的小侄子给扫地机器人起名字,还每天跟它说晚安呢。
《虚拟形象情感投射研究》(Chen, 2021)里有个实验特别有意思:让两组玩家分别操作
- A组:被告知"这是由代码控制的角色"
- B组:被告知"这是住在游戏世界的小生物"
结果B组玩家的留存率高出47%,氪金意愿强了将近两倍。你看,这"家"的幻觉值多少钱?
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游戏里会有这些设定了:
- 蛋仔摔倒会捂着头蹲半天(其实是为了延长对局时间)
- 不同皮肤会有专属动作(诱导你多买几套)
- 赛季剧情里蛋仔会"想家"(促进日活)
我那个做游戏策划的大学同学喝多了说过实话:"所谓'蛋仔之家',就是让玩家自我攻略的沉浸式陷阱。"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...
窗外天都快亮了,泡面汤也凉了。要说蛋仔到底住不住在游戏里?从技术层面讲当然不是,但从情感层面...嘿,谁还没点自欺欺人的小乐趣呢?
昨天看见小区里几个小孩围在iPad前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特别认真地给她妈妈解释:"蛋仔晚上就睡在彩虹滑梯下面,因为那里最软和。"——你要非跟她说这都是假的,那也未免太残忍了点。
反正我的游戏账号里,现在给蛋仔的小屋摆了张吊床,旁边还放了杯像素风的果汁。我知道这杯果汁永远不会少一滴,但下次登录时,说不定还是会假装惊讶地说:"哎呀,我家蛋仔把果汁喝光啦!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