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纠结:范克西和小格蛋仔派对到底该看哪个?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在视频平台首页划拉着手指——左边是《范克西》的暗黑系海报,右边是《小格蛋仔派对》的彩虹色预告片。这场景像极了上周在便利店冰柜前选雪糕的困境,当时我最后买了根苦咖啡混着绿舌头,现在想想,成年人干嘛要做选择?但这次不行,明天还要上班,只能挑一个看。
先拆解两个节目的基因
去年在传媒大学旁听课时,教授说过"节目类型决定受众群体,但爆款往往能打破次元壁"。这话现在琢磨还挺有意思——
- 范克西:网飞2023年纪录片,跟踪拍摄意大利传奇设计师的创作困境。镜头语言特别神经质,大量特写面料纹理的镜头,有场戏拍他咬断缝纫线的画面,我朋友说看得自己后槽牙发酸
- 小格蛋仔派对:B站自制的实景游戏综艺,每期找12个UP主玩巨型道具版"糖豆人"。最新那期有人掉进棉花糖池子,弹幕全程在算他的卡路里摄入量
对比维度 | 范克西 | 小格蛋仔派对 |
单集时长 | 52-68分钟(网飞特色) | 42分钟(含5分钟赞助商环节) |
最佳观看场景 | 下雨的周末下午+手冲咖啡 | 外卖刚到时的电子榨菜时间 |
后遗症 | 会盯着衣柜发呆半小时 | 莫名想网购彩色袜子 |
真实观影体验报告
上周强迫两个00后实习生陪我看《范克西》,结果发现:
- 学服装设计的小王看到第17分钟开始疯狂记笔记
- 平时只追选秀的小李在第3次拍面料特写时摸出了手机
- 我本人最震撼的是范克西工作室的剪刀墙——237把不同弧度的剪刀,每把都用意大利语标注着用途
而《小格蛋仔派对》这边就魔性多了。有次在地铁上看,旁边小学生突然指着屏幕喊"这个阿婆主我认识",然后我们莫名其妙讨论了十分钟"落水蛋仔的物理引擎是否真实"——这种跨次元社交体验还挺珍贵的。
制作层面的较真时刻
凌晨三点十五分,我翻出了《影视制作手册》对比:
- 镜头语言:范克西的运镜像在跳探戈,有个360度环绕拍立裁过程的镜头拍了27遍;蛋仔派对则像打翻的调色盘,据说每期要消耗200公斤彩色海绵
- 声音设计:范克西的缝纫机声是专门去米兰老工坊录的;蛋仔派对的"噗叽"音效来自配音导演吃烤肠时的即兴创作
- 意外状况:范克西拍到一半遇到面料供应商罢工;蛋仔派对第三期因为下雨导致糖霜道具全部结块
突然想起冰箱里还有半瓶气泡酒,起身时膝盖撞到了茶几。这种时候就特别羡慕《范克西》里那个能自动升降的裁剪台,以及《小格蛋仔派对》里那个能弹起来三米高的充气垫。
当代人的选择困境
心理学教授乔丹·彼得森在《意义的追寻》里提到,现代人面对太多选择时会产生"决策瘫痪"。就像现在我盯着进度条:《范克西》看到第41分钟会有一段关于创作本质的独白,而蛋仔派对最新这期的高能片段在23分18秒...
窗外的垃圾车开始收运,提醒我该做决定了。最后的选择可能很俗套——先看《范克西》前二十分钟培养睡意,要是不小心看进去了就继续,要是走神就切到蛋仔派对的棉花糖大战。反正明天通勤时还能补看落下的部分,毕竟手机支架夹在包包带子上三个月了,总该派上用场。
等等,突然发现《范克西》的导演之前拍过《麦昆》,那部让我把黑色T恤全扔了的纪录片...手指已经不自觉点开了播放键。至于蛋仔派对,或许可以留着周末当背景音,毕竟他们最新一期的标题是"用体重决定胜负是否科学",这个选题值得配着小龙虾围观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