龚敏公开活动的教学环境创设观察笔记
上周三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走廊里,正巧碰到几位老师在讨论:"听说龚敏老师下午要带学生来展示新建的绘本馆?"作为长期关注幼儿教育创新的家长,我悄悄跟着人群挤进了观摩区。透过落地玻璃窗,看见穿淡蓝色旗袍的龚敏正蹲着和孩子们说话,阳光从她背后斜射进来,把绘本馆的木制书架照得闪闪发亮。
藏在细节里的教学智慧
龚敏在2019年学前教育年会上分享过"环境是沉默的第三位老师"的理念。那次她带去的教具箱让同行们大开眼界:会变魔术的收纳盒(打开能变成故事场景)、会讲故事的窗帘(印着可触摸的立体图案)。这些设计后来被收进《幼儿教育中的环境设计》一书。
空间设计的三个魔法
- 魔法一:区域划分像俄罗斯方块
- 魔法二:材料摆放要"犹抱琵琶"
- 魔法三:墙面会跟着孩子长高
去年参观徐汇某幼儿园时,发现他们把龚敏的动态墙面理念玩出了新花样。中班教室有面会"长个子"的主题墙,每个月底老师会和孩子一起量墙上的身高刻度,然后把展示区上移5厘米。这个细节让我想起龚敏在《互动式课堂的构建策略》里说的:"环境要像会呼吸的生物,跟着孩子的成长节奏变化。"
看得见的成长轨迹
设计要素 | 传统做法 | 龚敏团队方案 |
区域划分 | 固定功能分区 | 模块化组合空间 |
材料收纳 | 分类收纳柜 | 情境化材料站 |
作品展示 | 装饰性墙面 | 成长型记录墙 |
让教室会说话的秘密
在虹口区示范园见过最有趣的阅读角:地毯下藏着感应式录音装置,孩子躺下时会自动播放轻柔的白噪音。这个设计源自龚敏团队2020年的"五感阅读"课题,后来被改编成《会呼吸的阅读空间》教学案例。
孩子们的小天地
记得有次开放日活动,龚敏带着家长玩了个游戏:用丝巾蒙住眼睛,靠触摸辨认教室里的区域。当我摸到温润的竹编筐、冰凉的玻璃罐、毛茸茸的布偶时,突然明白她说的"环境是立体教科书"是什么意思。这种体验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来得直接。
藏在玩具柜里的大学问
- 开放式材料占比65%(纽扣、木片、布条)
- 结构化教具仅保留35%
- 每两周轮换1/3的物品
松江区某民办园的老师跟我透露,他们按龚敏建议调整材料柜后,孩子们的冲突行为减少了40%。这个数据后来出现在《学前教育环境评估指南》的修订版中,成为行业参考标准。
让教室"活"起来的诀窍
有次在杨浦区参加教研活动,看到龚敏现场演示如何用三个衣架改造午睡区。她把衣架弯成拱门形状,挂上轻纱,转眼间就把单调的休息区变成童话城堡。这个即兴创作后来被拍成微课《十分钟环境改造术》,在教师培训中反复播放。
四季变换的教室魔法
季节 | 视觉元素 | 嗅觉元素 |
春 | 枝条抽芽墙 | 香樟木屑 |
夏 | 水波纹投影 | 薄荷香囊 |
秋 | 落叶标本册 | 桂花干花 |
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,想起龚敏在某次讲座里说的:"好的教学环境应该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,既有规律可循,又充满意外惊喜。"此刻走廊里飘来阵阵桂花香,不知又是哪个班级在实践她的多感官环境创设理念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