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第五人格作曲家同人本的观察笔记
凌晨两点半,空调外机滴水声和键盘敲击声混在一起。突然想起上周在漫展淘到的那本作曲家同人本还压在帆布包底下,干脆爬起来开灯翻出来重新翻看——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要顶着黑眼圈写这些碎碎念。
纸质同人本的生存现状
现在还能买到实体同人本真是件神奇的事。淘宝店铺动不动就被封,微博超话里用摩斯密码般的暗号交易,线下展子要像特务接头似的问"有没有那个弹钢琴的"。我手上这本用牛皮纸包着书皮,翻开扉页还能闻到油墨味,比电子版多了种危险的诱惑感。
- 装帧特征:B5尺寸骑马钉,封面是哑光覆膜
- 内容构成: 前30页全年龄向,后20页突然出现分级警告
- 价格波动: 从原价45元被黄牛炒到130元(别问我怎么知道的)
角色设定的二次解读
原著里那个阴郁的作曲家,在同人作者笔下总逃不过几种固定形象:白衬衫第三颗纽扣永远解开,弹钢琴时袖口会沾到墨水,被监管者追击时耳机线一定会缠住树枝。最离谱的是某本子里把他改造成会做草莓蛋糕的甜点师,这OOC程度让我差点把奶茶喷在页面上。
原著属性 | 同人常见改编 | 合理性评分 |
孤僻天才 | 傲娇炸毛 | ★★☆ |
音乐强迫症 | 洗澡时哼小星星 | ★☆☆ |
机械义肢 | 会变形成按摩椅 | ...你认真的? |
长图形式的特殊表现力
现在流行把本子内容扫描成长图在QQ群传播,这种形式意外地适合作曲家这个角色。竖构图能展现他从琴凳跌落的连续动作,横版长卷则适合画他和某监管者的追逐战——虽然最后总会变成壁咚现场。但要注意那些把分镜画得比清明上河图还密的作者,放大看细节时真的会得颈椎病。
有个特别绝的案例是用钢琴琴键当分界线,上半部分画现实线,下半部分画回忆杀。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时,真的会产生在弹奏叙事曲的错觉。不过这种作品通常要准备三台设备同时看:iPad看整体效果,手机看分镜衔接,还得开着电脑随时查乐理术语注释。
创作自由的边界探讨
去年有本子因为把作曲家画成女装大佬被挂上贴吧,争议点倒不在性别转换,而是作者坚持给他穿洛丽塔裙配洞洞鞋。同人圈老害们吵了三百楼,最后得出"可以魔改但要有基本法"的结论——比如至少让他的机械手保持原设的蒸汽朋克风格。
- 安全区:学院paro、乐队AU、侦探推理向
- 危险地带: 政治隐喻、真实事件影射、跨作品拉郎配
- 玄学雷点: 给他吃香菜/画成八块腹肌/戴金丝眼镜(不同圈子忌讳不同)
凌晨四点发现窗外的鸟开始叫了。那本同人本还摊在桌上,翻到某页铅笔写的批注:"此处应该加段肖邦的雨滴前奏曲"。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冒险印实体本——电子版永远不会有这种藏在装订线里的温度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