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史活动对于提升党员的沟通能力有何作用
党史活动如何让党员沟通更有温度?
老张最近在社区调解邻里纠纷时,总能三言两语说到人心坎里。问起诀窍,他指着胸前的党徽笑道:"在党史情景剧里当了几回'李大钊',现在说话都自带群众语言体系了。"这个真实案例折射出,看似严肃的党史教育正在润物无声地提升着基层党员的沟通智慧。
一、理论沉淀:沟通的底气从哪来
在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晨读会上,学员们捧着《选集》逐字推敲。这种看似传统的晨读,正在构建党员沟通的三大支柱:
- 历史维度:黄洋界保卫战的决策案例,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局面中抓住主要矛盾
- 语言体系:研读《反对本本主义》,掌握"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"的沟通哲学
- 价值共鸣:通过《论持久战》的学习,理解不同立场下的表达策略
1.1 对话质量的蜕变轨迹
学习阶段 | 典型特征 | 沟通表现 |
党史启蒙期 | 机械复述历史事件 | 对话存在明显背诵感 |
理论内化期 | 能结合案例阐释原理 | 开始运用比喻手法 |
实践融合期 | 形成个性化表达风格 | 自然融入群众语言 |
二、情景重塑:沟通的烟火气是这样炼成的
在沂蒙红色教育基地,学员们正在重演"识字班教唱革命歌曲"的场景。这种沉浸式教学暗含沟通训练的三重密码:
- 场景记忆: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不同群体的表达习惯
- 情感共鸣:在历史情境中培养共情表达能力
- 临场应变:模拟突发事件锻炼即时沟通能力
2.1 两种培训模式对比
项目 | 传统讲座 | 情景教学 |
知识留存率 | 15%-20% | 65%-75% |
沟通能力提升 | 理论认知为主 | 行为改变显著 |
群众满意度 | 提升12% | 提升38% |
三、实践场域:沟通的试金石
在浦东新区陆家嘴楼宇党建服务站,白领党员们正在策划"改革开放史料展"。这个真实项目考验着三重沟通能力:
- 跨代际沟通:90后策划者如何向50后亲历者采集口述史
- 跨领域协调:协调商务楼宇场地时的谈判技巧
- 可视化表达:将文献资料转化为互动展览的转译能力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会议室里关于展陈方案的讨论还在继续。老书记捧着保温杯微笑倾听,年轻党员在电子屏上勾画着思维导图,这一刻,历史与当下在沟通中完成着奇妙的传承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