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语社活动:如何让公平与公正“落地生根”?
礼拜六下昼,阿珍特意调休参加粤语歌会选拔,点知发现评委系主办方亲戚。返到屋企同老公吐槽:“早知係噉,我使鬼请假去陪跑咩!”呢种情况,相信好多街坊都遇到过。今日就同大家倾下,点样让粤语社活动真正做到“一碗水端平”。
一、规则制定:要似煲老火汤慢慢熬
上个月观塘粤剧社搞剧本创作赛,十位参赛者中有三个係评委学生。后来被人爆出,参赛规则里居然冇写明“师生回避条款”。所以话,制定规则要似阿妈煲汤:
- 材料要新鲜:每季度更新《活动章程》,好似香港大学《学生活动管理办法》建议嘅,每次活动前开听证会
- 火候要够足:参考民政事务局《文化团体运营指引》,至少要提前两周公示规则
- 调味要试味:好似深水埗街坊会咁,每次活动前搵5位街坊试运行评分系统
1.1 点样避免“自己人着数”?
旺角朗诵社上年搞咗个“亲属申报制度”,所有工作人员要填《利益关系申报表》。表格设计参考咗廉政公署《防止利益冲突工作手册》,具体包括:
关系类型 | 申报要求 | 处理方式 |
直系亲属 | 必须申报 | 自动回避 |
师徒关系 | 赛前申报 | 调整分组 |
商业伙伴 | 自愿申报 | 公示说明 |
二、执行过程:学茶楼点心车要透明
九龙城有位阿伯同我讲,佢参加粤语辩论赛时,见过最聪明嘅做法係用“双盲评审”。具体操作係:
- 参赛者编号随机生成,好似医院取药咁
- 评委分组採用乒乓球摇号,同马会抽签方式相似
- 计分过程直播,参考咗教育局《公开考试评卷指引》
2.1 科技手段点帮手?
黄埔粤语歌友会旧年开始用区块链技术,每个评分记录都会生成数字指纹。呢套系统参考咗香港科技大学《电子公证技术白皮书》,具体优势係:
传统方式 | 区块链记录 |
纸质评分表 |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|
人工统分 | 实时生成结果 |
事后核查难 | 永久可追溯 |
三、监督机制:要似云吞面有虾子咁实在
荃湾有个粤语故事会,每次活动都会请三位街坊做“大众评审”。佢哋嘅权利包括:
- 可以随时要求查看评分原始记录
- 对明显异常嘅分数提出质询
- 活动结束后填写《监督反馈表》
呢套制度运行两年后,投诉率下降咗68%(数据来自《新界西社区活动年报》)。最紧要係监督员係临时抽签产生,好似银行押款员咁,活动当日先知自己身份。
四、点样做到“街坊都服气”?
北角粤语相声大赛有个得意做法:所有参赛者都要参与计分工作。例如A组选手帮B组统分,等大家明白“裁判唔易做”。赛后数据显示,86%嘅参与者认为咁样更公平(引自《港岛文化社团调研报告》)。
而家越来越多社团学警队做法,重要岗位实行“两年轮岗制”。评委连续做两年就要换岗,防止形成小圈子。沙田有位李太话:“自从实行轮岗,再冇人话评委偏心眼啦!”
睇住社区活动中心嘅宣传栏,最新嘅粤语绕口令比赛正在公示评委名单。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名单上,参赛者嘅编号在微风里轻轻摆动,等着街坊们来见证真正嘅“公平竞争”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