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夜饭桌上那些让人挪不开眼的「老物件」
当腊月廿九的月亮爬上屋檐角,街坊李婶端着热气腾腾的蒸笼往八仙桌走,红漆木托盘里躺着三只雕花锡酒壶。这个场景总让我想起老北京人说的:"除夕家伙什儿摆得全,来年福气不用捡。"
一、镇场子的门面担当
推开贴着新门神的朱漆大门,堂屋里那对三尺高的落地宫灯最是打眼。去年在潘家园听老掌柜念叨,讲究人家会用紫檀木骨架配云锦灯罩,灯穗子得是苏州绣娘打的八宝结。
- 春联:手写洒金宣纸比印刷品贵气十倍
- 窗花:河北蔚县剪纸非遗传承人的绝活
- 压岁盘:景德镇青花缠枝莲纹大盘
道具 | 材质讲究 | 使用禁忌 | 数据来源 |
宫灯 | 竹骨绢面 | 不能挂单数 | 《北京岁时记》 |
烛台 | 锡制六棱 | 忌用残缺 | 南京博物院藏品 |
供碗 | 龙泉窑粉青 | 不能有裂纹 | 浙江民俗学会 |
年夜饭桌上的玄机
老苏州人吃年夜饭讲究"九大碗",盛汤的必须是铜制暖锅。去年在观前街老饭馆见过老板收藏的民国铜锅,锅盖上铸着"五福临门"的阳文,锅底能塞炭火,咕嘟咕嘟能煨两个时辰。
二、藏着故事的吃食家伙
山西朋友家传的木模子最是稀罕,枣花馍上的鲤鱼鳞片雕得活灵活现。听他说这物件打光绪年间传下来,用之前得拿新棉花沾香油擦三遍。
- 广东的全盒:八格漆盒装蜜饯
- 四川的九斗碗:粗陶海碗叠罗汉
- 闽南的春枝:鲜甘蔗倚门框
食器 | 特殊功能 | 使用地区 | 文献记载 |
暖锅 | 保温 | 江浙沪 | 《清嘉录》 |
捞篱 | 捞元宝 | 两广 | 岭南民俗志 |
长筷 | 夹整鱼 | 胶东半岛 | 山东档案馆 |
那些年追着要的吉利物件
记得小时候最爱抢着挂铜钱串,黄澄澄的康熙通宝用红绳穿着,要挂在厨房梁上。外婆总说"钱串响叮当,灶王爷笑开颜",其实是想让我们别偷吃刚炸好的肉丸子。
三、渐渐消失的老宝贝
前阵子在皖南见到个锡制暖酒壶,双层结构能温黄酒。主人家说现在会修这种老物件的匠人,整个歙县就剩两三个了。
窗台上的冰裂纹陶罐插着腊梅,这种宋朝就有的器型,如今多是机器压制的仿品。倒是隔壁张爷爷还留着对民国时期的铜火锅,锅底刻着"童叟无欺"的商号印记。
街角裁缝铺王姨翻出个铁皮饼干盒,盒盖上印着穿旗袍的月份牌美人。她说这是五十年前装什锦糖的,现在拿来收压岁钱正合适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